东山新河浦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“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”样板区
文/金羊网 记者刘云 林诗妍报道:1月28日上午,广州市越秀区发布《东山新河浦全域旅游文化体验街区品质提升计划》,计划提出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,将东山新河浦街区打造成为“艺术生活社区”、粤港澳大湾区“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”样板区。
上世纪20年代,东山曾为华侨、军政、官宦人家的聚集之地,至今仍完整保存着400多栋历史建筑,构成广州现存最大规模的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。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,越秀区以“旅游+”的全域旅游理念和复兴新时代历史街区的视角,编制《东山新河浦全域旅游文化体验街区品质提升计划》,积极推动新时代历史街区复兴和城市发展。
维系人文气氛,保持生活气息
依据《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》,本次街区品质提升主要范围东起达道路,西至均益路,北接庙前直街、寺贝通津和广州铁路局用地,南临东华东路、新河浦涌和东湖公园,面积62.86公顷,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47.54公顷,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5.32公顷。
越秀区商务旅游局罗芸局长介绍,未来将以街区内保存良好的400多栋民国洋楼建筑为街区核心,以高雅文化艺术为街区细胞,以名人生活印迹为街区故事,以慢生活休闲为街区节奏,推动街区活化复兴和城市发展。
不同于国内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的运作模式,东山新河浦将充分尊重区域的建筑以及环境的历史韵味和功能性,不腾挪、不大拆大建,避免过度商业化的项目开发,强调“整体氛围安静、内部院落精致、体验活动优雅”的氛围,打造艺术生活品质社区、粤港澳大湾区“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”样板区,引领越秀在全国特色街区建设方面走在前列。下一步,将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保护奖,擦亮“东山印象”品牌。
城区即景区,游客可利用自助导览体系“慢旅游”
本次街区提升计划以“活态保护,多规合一;文旅融合,有机更新;产业集聚,街区共享”为原则,从创新性做好街区的“活化”策划入手,尊重街区的历史文脉和风貌肌理,立足于“活态街区”的新型发展模式,形成全域共建共享的发展合力。
据商务局(旅游局)旅游管理科科长李静介绍,目前该街区内已有62间文化创意艺术企业和59间精品民宿,未来将加强充分调动这一片区的艺术资源,以共享共建共治的发展路径,促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。“我们希望以‘城区即景区’的理念,打造艺术生活社区。在保护社区原生态的基础上,实现旅游品质提升。”
据悉,本次街区品质提升内容包括全面配置旅游标准化要素,如着力建设文物旅游径,打造区域精品慢行旅游线路。游客只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行,便可以轻松休闲、方便快捷地游览。
同时,新推出的智慧旅游标识导览系统,将结合旅游的点、线、面,用智能化定位和媒体技术等方式,指引游客轻松休闲、方便快捷找到目的地。在街区内统一设置具有设计美感、指引完整清晰和智慧导向的旅游标识系统,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指引。
公厕全部升级改造为旅游厕所。以“旅游厕所”的标准,改造提升厕所的硬件设施,增加创意化的景观设计和精致化的内部装饰,打造有文化气息的旅游厕所。
点缀艺术元素,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街区
为了打造艺术气息的生活街区,未来将改造近千米的东山口市政通道为“东山印象”文化长廊。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微改造,呈现历史、文化、旅游于一体的街区形象。
为了实现更好的“慢旅游”体验,街区将设计“2小时慢行旅游径”、“半日精华历史街区”、“东山印象”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,打造慢行系统,让游客慢行游走街区,感受“异地化的城市生活体验”。街区的步行和交通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,提供旅游休憩空间,提升街区交通环境,激活街区交通微循环,使街区变身为旅游与生活结合的舒适休闲街区。
同时,街区将引导居民、商家以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旅游建设和街区宣传,健全建设活动和服务管理标准和规范,提高街区规划合理性和服务管理水平。加大城市管理力度,常态化做好城市环境管理工作,提升优化街区道路品质。
看东山老照片展,听新老东山人讲老城故事
活动现场,越秀区特别设置了东山老照片展和新老东山人的交流分享环节。通过对街区老照片的展示和新旧对比照,展现东山的发展变迁。
出版《珍藏东山》文集的老东山人雷鸣夏老先生表示,他对老东山有着很深的记忆和情怀。他向在场的年轻人介绍,这里是广州的旧豪宅区,有“东山小洋楼”著称,映射出广州多元文化的共存传统。打造了觉园1984民宿的新东山人李灵犀女士向记者介绍,“我觉得新河浦街区大部分建筑还是保留着居住功能,新河浦历史上富人集聚的宁静安逸的文化氛围特质,正好适合打造满足现代都市人士休闲小憩需求的小资商业氛围。而且小洋楼的业主或承租人愿意去进行更新改造,打点自己的闲情雅致。我们能顺利的租下觉园,也是因为业主希望能找到一个懂设计,有品位的团队来改造。希望今后新河浦街区的文艺业态,能够转换为街区发展的动力,维系街区活化的步伐。”